贵霜王朝三传至迦腻色迦王时(约78—123年间),建立了纵贯中亚至中印度的大帝国,是王朝的极盛时期。迦腻色迦王礼胁尊者[12]及马鸣[13]为师,大崇佛法,曾在首都富楼沙建造高四十余丈,壮丽宏伟冠于全印度的大塔,塔旁建四大伽蓝,供养数万比丘。又为统一各部派异说,礼请胁尊者以一切有部为正统,在迦湿弥罗召集五百贤圣举行第四次结集,使得佛教虽历经“中印法难”,仍能在西北印度大放异彩。迦腻色迦王对佛教的贡献,直追阿育王朝,在佛教史上有“阿育王第二”的美称。
西北印度的迦湿弥罗一带,地处偏僻高山,从阿育王遣使来化后,一直为保守的有部化区,不受外界思潮影响,且在有部执牛耳之位。而犍陀罗虽亦盛行有部思想,然因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,受中国、希腊、罗马文化影响所及,学风开放,思想进步,故此地受到由南印度渐次传来的大众部影响,也逐步融入大乘佛教思潮[14],如《般若经》等早期大乘经典,早已流行此地,如胁尊者、世友、马鸣等一切有部系学者,也具有大乘的倾向[15]。因此,迦腻色迦王时期,大乘的势力已影响西北印度,进而促成西域大乘佛教的隆盛。
五、笈多王朝(公元320年—730年顷)
笈多王朝创立于公元320年,建都于摩揭陀的华氏城。5世纪顷,白匈奴入侵西北印度,并大肆毁佛,公元502年南下攻占中印度,后虽由笈多王的支裔幻日王将之驱逐,但中印度也只能由一小国延续后期的笈多王朝(535—730),小邦因而林立,其中以戒日王统(伐弹那王朝)较强盛,曾以玄奘大师(629—646年留印)为其“国宝”,并且千里护送玄奘回中国,一生积极护教[16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