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涛
(1636或1640~1710年或1718年)清朝画家。本姓朱,名若极,释号原济,一作元济,又号石涛、清湘老人、大涤子、苦瓜和尚。广西桂林人。出家为僧,性喜漫游,曾屡次游黄山、南京等。与弘仁、髡残、八大山人并称“清初四画僧”。曾拜松江名僧旅庵、本月为师习佛学,擅画花果兰竹,亦工人物,笔意纵横,淋漓洒脱。尤善山水,并擅诗文,每画必题。卒于扬州。著有《画语录》。传世名画有《搜尽奇峰打草稿图》、《淮扬洁秋图》、《山水清音图》、《梅竹图》、《墨荷图》、《竹菊石图》等。
郑板桥
(1693~1765年)清朝画家、文学家。名燮,字克柔,号板桥,江苏兴化人。出身寒微,幼丧母,由乳母抚养。少年聪颖,随其父学。康熙秀才,雍正举人,乾隆进士,曾任山东范县、潍县知县,为政清廉,有才干,同情人民疾苦,因请赈得罪上司而被罢官。去官后居扬州,以书画为生。善诗,工书画,且能熔于一炉,时称“郑燮三绝”。擅画兰、竹、松菊、石等,尤以兰、竹著称。其画取法石涛,又吸取徐渭、高其佩等人笔意,构图注重剪裁,崇尚简洁,以侧锋画兰、竹,笔墨潇洒纵逸,苍劲豪迈。论画主张对所绘对象作直接观察,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,提出“眼中之竹”、“胸中之竹”、“手中之竹”的联系和区别。与李、金农、高翔、汪士慎、黄慎、李方膺、罗聘合称“扬州八怪”。其书法在行、隶之间,以画法作书,笔法纵横错落,整整斜斜,人称乱石铺街,自称“六分半书”。工诗文,诗、词、道情、书札文皆有独特风格。为文主张“理必归于圣贤,文必切于日用”,“作主子文章,不可作奴才文章”。其诗言情述事,道民间痛痒,悲切动人。著有《郑板桥集》。有多幅画作传世。